礦物巖石地質生態GeoPark
安徽省政府認定的“安徽省非金屬礦采選及深加工產業集群鎮”——酉華鎮:酉華鎮歷史悠久,曾數易其名,古稱二十四都,解放前稱賓陰鄉。因位于青陽縣城北面,俗稱青陽北鄉。距青陽縣城約20公里,是涇、青、南三縣交界處,318國道橫穿境內,北距銅陵港口50公里,西至池州市60公里,東至蕪湖市100公里,飛機(池州九華山機場)、高鐵(池州站)等交通十分便捷。人口1.5萬人,全鎮面積117.7平方公里。以礦產富鎮、林業大鎮、蠶桑強鎮、農業特色鎮著稱。
酉華鎮農業以水稻為主,有較多蠶桑、茶葉、油料、小麥、丹皮等種植。林業有鄉村林場12個,竹木資源豐富。
酉華鎮礦藏資源十分豐富,擁有全國前名列前茅的質優、儲量大的石灰石礦產和加工生產基地。CaO≥55.5%、CaCO3≥99.5%的石灰石礦儲量約為20億噸,已初步形成石灰石初加工及氧化鈣深加工產業集群;也有優質的方解石(CaO≥55.5%、CaCO3≥99.5%、白度>93%)、白云石(MgO≥22%,CaO≥31%,SiO2<0.65%)等非金屬礦資源,正在形成以方解石、白云石開發及加工產業鏈;還有含銻品位較高的銻礦及金、鉬、鎢、銅、鉛、鋅等金屬礦。山上森林竹海,山下桑田似錦。非金屬礦、蠶桑、茶葉、中藥材等產品馳名大江南北。隨著山脈縱橫、地勢起伏奇特景觀此隱彼現,云崖、瀑布、溶洞、石林、井泉、坑道、水庫、橋梁、古樹、古廟、古村落等自然景觀點綴在青山綠水間,構成了一幅又一幅別致動人的山水風情畫卷。

酉華鎮西南相鄰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既是國家級5A景區和佛教文化盛地, 也是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
九華山國家地質公園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地質歷史上,歷經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形成了山地錯落、險峰插云、怪石嵯峨、幽谷深邃的地貌景觀。 整個九華山主體由花崗巖石構成,盆地峽谷眾多,地質環境優越,群峰競秀,植被繁茂,瀑飛泉涌,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著稱于世,素以秀峰、怪石、奇松、日出、云海、佛寺、霧凇等聞名遐邇。
九華山地區地形上歸屬中國地形單元的第三階梯東南丘陵,北側緊鄰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側為皖南山區山岳地貌。九華山地區的丘陵起伏較大,切割較深,總體南北向,中間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m至1344m之間。
九華山地區地形上歸屬中國地形單元的第三階梯東南丘陵,北側緊鄰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側為皖南山區山岳地貌。九華山地區的丘陵起伏較大,切割較深,總體南北向,中間高,四周低,海拔高度在50m至1344m之間。
主要地質遺跡有:花崗巖地質遺跡、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跡、石灰巖巖溶地質遺跡、水文地質遺跡、大斷裂帶遺跡。
花崗巖地質遺跡
花崗巖峰叢:花崗巖峰叢一般是指花崗巖巖體由節理、劈理、斷裂、流水、冰凍及風化等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多以錐狀、柱狀、脊狀、穹狀、箱狀等地貌形態出現,通稱為峰叢。九華山以峰為體,花崗巖奇峰遍布整個九華山園區,已命名大小山峰71座,共分5種類型:錐狀峰(大古鋒);脊狀峰(十王峰等);柱狀峰(北蠟燭峰等);箱狀峰;穹狀峰(天華峰等)。
各種峰近八成形成于燕山晚期九華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巖中。
花崗巖怪(巧)石:九華山園區內花崗巖怪(巧) 石廣布,千姿百態,怪(巧)石是一種特殊的象形地質體,它是花崗巖由水平節理、垂直節理、斜節理,經風化、崩塌和流水等地質作用形成特殊地質景觀。
在九華山園區內峰叢中,經怪(巧) 石點綴,可謂“峰峰無石不迷人”,有的纖巧秀麗,如雕如刻;有的似人似物,類禽類獸;有的獨立成景;有的與松、石為伴,巧妙組合成了各種造型,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正是這些形態別致、意趣無窮的怪(巧)石,構成了九華山園區主要地貌景觀。
九華山怪石數量眾多,選入《九華山大辭典》(2003年) 園區內怪(巧) 石44處。
怪石按其成因可分為4種類型,即風化剝蝕型:大鵬聽經、觀音望佛國等;崩塌型:定海神針、仙人曬靴石等;崩塌堆積型:馬頭石等;滾石型:大象出林石等。已命名的怪石全部形成于九華山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巖中。
花崗巖洞室:九華山花崗巖洞室,其成因類型、規模大小、分布地域各不相同?;蜓鼗◢弾r節理、裂隙風化侵蝕而成,或為水流侵蝕、潛蝕而成,或為巨石崩塌巧堆妙砌而成。
根據入選《九華山大辭典》(2003年) 九華山園區內洞室共16處,洞室全部分布于第三次鉀長花崗巖中。
所形成的洞室,如洞如室,深邃清幽,按成因分成3類。即構造洞室:地藏古洞;構造崩塌洞室:古佛洞;崩塌堆積洞室:才子洞。
花崗巖山間盆地:由于受構造作用和巖性等因素的影響,在河流(溪) 的源頭,常發育成四周較高中間相對較平且低的盆狀地形。
九華山盆地規模較小,在數平方公里以下,海拔高度多在800米以下,除九華街盆地、老常住盆地發育于青陽巖體與九華巖體接觸帶外,其余均發育于九華山第三鉀長花崗巖中。
按成因分為:侵蝕盆地:翠峰盆地;構造侵蝕盆地:閔園盆地;差異風化侵蝕盆地:老常住盆地。
花崗巖峽谷:分布在花崗巖區的較高海拔地帶的深切割區,其谷坡陡峭,長度遠遠大于深度,它通常發育在構造破碎帶或抗風化能力不同的兩種巖石接觸部位,呈“V”型或“U”型。
按成因分為3種類型:即構造侵蝕型峽谷:閔園峽谷;差異風化型峽谷:百丈潭峽谷;侵蝕型峽谷:龍池峽谷。
第四紀冰川地質遺跡
在第四紀更新世時期,九華山曾出現冰期和冰川活動,冰川的刨蝕、侵蝕和搬運作用,留下了冰川遺跡,造就了冰蝕地貌。冰川遺跡主要分布在園區的西部,即橋庵—九華街—下閔園一帶。
主要冰川遺跡類型有:終磧堤:大小混雜的堆積物組成壟崗狀冰川末端堆積,如橋庵冰磧堤;漂礫:大小混雜,排列無序的礫石,如下閔園漂礫;冰斗:冰川在運移過程中鏟削基巖形成的椅狀地形,如九華冰斗; U型谷:是冰川順山谷運移過程中,切削兩側基巖形成的地貌,見于龍池—甘露寺—九華山大門。
石灰巖巖溶地質遺跡
該遺跡主要見于魚龍洞園區。水文地質遺跡
九華山水文地質遺跡主要有瀑布、潭、泉、池、澗等。大斷裂地質遺跡
地質公園內有大斷裂一條,即九華山大斷裂。該斷裂位于九華山園區中部,走向北東7°,區內長33km,且南北兩端均伸出區外。主要發育于九華山復式巖體第三次鉀長花崗巖中。斷面傾向東,傾角60°~80°,破碎帶寬10~100余米。斷裂平移距離約150m。構造巖由破碎帶中心向兩側為糜棱巖—角礫巖-破裂巖的橫向分帶性,最外者為劈理化帶,沿斷裂帶在上閔園充填有安山玄武玢巖脈,在南部充填有一寬約10m,長1000余米的石英脈。東盤南陽林場一帶中上寒武統被斷層左行牽引發生褶皺。地貌上從南面進天門至北部下閔園形成一長達8Km的溝谷,局部形成峽谷。南部充填石英脈形成南北向的山脊。
根據巖體剝蝕程度及充填的安山玄武玢巖脈,說明該斷裂帶切割深。從區域特征分析,該斷裂帶至少表現為兩期活動性質,早期活動控制了九華復式巖體第三、四期巖漿的侵入及一系列脈巖的分布,晚期則為左旋剪切,并破壞了早期侵入的巖體及脈巖。斷層東盤相對下降,向北平移,屬正平移斷層,力學性質為壓扭性。花崗巖地貌山脊山峰顯著,石灰巖溶洞發育,具有多層分布特點。溝谷流向多呈南北向和近東西向。
據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明確九華山地質公園作為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現已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評估過程,擬于2018年7-8月份官方評估專家將來山對創建世界地質公園進行全面現場評估。
版權所有©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 Copyright © QYIM & AMSC 2017-2018
據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明確九華山地質公園作為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現已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方評估過程,擬于2018年7-8月份官方評估專家將來山對創建世界地質公園進行全面現場評估。
版權所有©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 Copyright © QYIM & AMSC 201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