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礦業報: 國際頂尖礦物化工學人的治學之道
2023.04.25 中國礦業報 礦業界 客戶端 中國礦業報 2023年04月25日 星期二 第A4版 教育人才
國際頂尖礦物化工學人的治學之道
——訪國際黏土礦物學會副主席、浙江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周春暉
◎ 本報記者 李平
在浩瀚的科學領域,黏土礦物化學化工或許只能稱得上是一個小眾學科。但就是這樣一個小眾學科,周春暉卻憑淵博的學識和科研成果,在國際黏土礦物研究領域,叫響了中國在這個領域的名號,并入列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成就榜”榜單。
去年 (2022年)7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粘土礦物學術大會(2022年7月25-29日)上,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周春暉研究員當選為國際粘土礦物學會(AIPEA)副主席,成為在學會擔任重要職務的第一位中國學者。
說起周春暉,多個亮眼的頭銜不禁讓人肅然起敬,博士生導師,浙江工業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工業催化學科副主任(研究生管理),國際黏土礦物學會(AIPEA)副主席,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院長、理事長。主要從事非金屬礦清潔加工利用及相關功能材料綠色催化轉化甘油、生物質新工藝等研究。劍橋大學出版的經典《Clay Minerals》學術刊物現任首席主編(Principal Editor)。
因緣際會,記者更多了解了這樣一位有學術情懷和家國情懷的科學家。
周春暉在實驗室開展教學
在國際舞臺發出中國聲音
國際粘土礦物學會已有70多年的歷史,是在世界層面上組織和指導粘土礦物科學研究的最高級別國際學術組織。作為該學會有史以來擔任重要職務的第一位來自中國的科技人員,周春暉認為,這是國際組織對自己工作上的認可,也是對浙江工業大學在黏土礦物化學化工上科研水平和成就的認可。
周春暉及其課題組長期堅持黏土礦物、碳酸鹽(石灰石、白云石)礦物的基礎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早在2010年,周春暉成為《Applied Clay Science》(應用粘土科學)國際期刊的編委,是第一位應邀擔任該刊編委會的中國學者。
2022年周春暉還受邀擔任《Clay Minerals》(粘土礦物)刊物首席主編(Principal Editor)。該期刊創立于1947年,至今已有76的歷史?,F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是行業內歷史最悠久的刊物,刊發過大量重要的有關黏土礦物科學和技術的新發現、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材料等。
周春暉覺得與國際學者合作不僅是科研的需要,也是培養研究生的需要。“要有深摯的家國情懷,同時也要有全球視野的人類情懷;與國際學者合作時,要保持善意、科學、合作、愛國的態度,同時要信守承諾和懷有共同促進人類科學和認知進步的世界情懷。”周春暉時常提醒自己的研究生們。
面向國家在行星探索上的重大進步,周春暉引導研究生在美國化學會的地球化學領域期刊《ACS Earth and Space Chemistry》(ACS地球與空間化學)發表了題為《Enigmatic Issues and Widening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Martian Clay Minerals》(論火星黏土礦物研究中的未解之謎和解謎之深遠又廣泛的意義)的研究分析評論文。
第一作者研究生鐘堅強介紹了該工作的動機和目的,“剛開始接觸火星黏土礦物研究這個課題的時候,我比較迷茫。周老師多次指導并給出主題、框架,并告訴我火星黏土礦物雖遙不可及,但本質上也是研究組有積累和很關注的黏土礦物化學和化工上的本質問題,只是時空尺度上的差異。我們希望這項工作對黏土礦物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對國家和世界的火星探索有所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該工作發起人和通訊作者的周春暉,引用了屈原《天問》中的詩句“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以英語十四行詩的風格給出了“英譯”并設計在TOC(圖文摘要)中,以此在自然科學中交融傳播科學和中華文化。
“100%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對于學生而言,要真正明白——做研究除不能缺少專業學問之外,還不能缺少科學技術學問和語言學問;以此來主動學習,補齊研究所需的‘三駕馬車’,這樣方才可以夯實研究基礎。”他發表過一篇文章《談談研究生教育的“三駕馬車”》,文中形象地比喻了研究生做研究時須同時提高專業學問、科學技術學問與語言學問。“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春暉認為,專業學、科技學和語言學作為研究生教育中的“三駕馬車”,非一日就可以習得并運用自如,而須貫穿做研究的始終。
在留學生教育上,周春暉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他說留學生對社會的貢獻是學校教育水平的體現,也是教師對社會貢獻的體現。“當留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回到他們自己的祖國,并為其國家做出貢獻時,也就是浙江工業大學為世界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在國際上傳播了浙江工業大學的友好聲音。”周春暉說。
周春暉給留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自贊比亞的Freeman B. Kabwe曾經是周春暉化學工藝課的一位本科同學,本科畢業后攻讀碩士學位,申請周春暉作為導師。2021年夏,Freeman在周春暉指導下完成了碩士答辯,畢業離校后給周春暉寫了一封信,“It is because of those times that I have become responsible,professional,committed and hopefully,successful,in my research studies.”(正是在您教導下的那些日子,我學會了擔當、專業、敬業、自信并獲得了成功。)字里行間都是對周春暉耐心引導、不斷勉勵的感謝之情。
周春暉與留學生的故事還有很多。另一位來自南非的留學生Kudzai Machuwaire也曾是他所教的化學工藝課堂上的一位本科學生,本科畢業兩年后,欲前往University of Tennessee(田納西大學)讀博,第一時間聯系周春暉給他寫推薦信。在他眼里,“周老師就是一位100%可信賴的良師益友。”
對學生要因事而異,因難度和能力而區分,講、導、勵、做并舉,這是周春暉的育人理念。“周老師幾乎每周都會一對一輔導我們課題研究、數據分析與討論、論文寫作。比如,文獻匯報之后,周老師會讓我們嘗試寫成科技新聞稿,以此向外界傳播科技前沿,從中讓我們學和做同步,鍛煉自己的科研視野、實驗創新思維,以及歸納、總結、論證和寫作能力。”周春暉課題組的研究生李承蒼說。
周春暉一直覺得培養學生應“適當放手”,引導他們在做實事中學,在做實事中研,不能越俎代庖。“比如采用英語進行論文寫作,明知道同學們會犯錯,但還是得先讓同學們寫,這也是學生能力養成的必需途徑。隨后老師再引導、啟發,指出他們的寫作錯誤和原因,讓他們在做的過程中一步步成長。”
此外,周春暉看到論文寫作能力是研究生普遍的短板,從2008年開始就開設“論文寫作指導課”,那時很少有學生愿意學習此課。到了2019年,國家教育部將“論文寫作指導”設為必修課,這門“低人氣”的課程終于迎來了春天。“這說明論文寫作指導很有必要性,我14年的堅持是正確的。”周春暉認真又欣慰地說。
周春暉(前排右三)帶領學生們深入礦山
用前沿知識助推鄉村振興
周春暉另一個重要“社會服務”的身份是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院長。由此衍生出由浙江工業大學、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物理礦物結構專業委員會等發起的非金屬礦科技和產業論壇,自2017年迄今已成功舉辦六屆,在國際國內學術界產業界形成了廣泛的影響力,是產學研結合的典范,為相關政府部門、企業、投融資、科技專家學者等提供了多界共商非金屬礦相關問題的信息交流和對話平臺。
他領隊創立的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成立于2017年10月29日,民辦非企業法人單位,是目前國際領先的民辦的專門從事非金屬礦科技研究、服務與產業化的研究機構。研究院位于美麗的、國內領先的非金屬礦產業地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由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管理人員等共同組成。青陽非金屬研究院促進政、產、研、學、商之間的互動、交流和科技合作,開展科技工作、科技招商、新產品開發、技術咨詢、理論指導和科研成果轉化;商討、推動和促進提升地方引技、引商、引資、引項、引才的能力;提升相關企業原始創新、產品開發、科技合作、產業化能力和水平。
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立足省內、面向全國、放眼國際市場,以高科技促進企業發展和產業升級,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加快科技人才的培養,促進非金屬礦采選及深加工產業結構性改革等。
正是因為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和系列人才和科技平臺的設立,使這個城區人口不到10萬人的小縣城,一下子因礦物非金屬礦科技引起世界矚目。每年在這里舉辦的非金屬礦科技和產業論壇,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眾多世界級頂尖礦物學家或親臨現場,或通過視頻連線出席會議,并發表最新科技進展的演講。
周春暉認為,要認識到知識和科學研究,不僅僅能產生科技成果,轉化成產業、產品,產生經濟效益,也能產生一種科技文化;應重視將高校的前沿知識、科學信息、技術進展等新鮮血液輸入到地方和鄉村振興中去來回饋社會,助推共同富裕。
愛己所學,沿途都是風景
在對待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周春暉總是保持最大的寬容和理解,循循善誘,讓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不是非此即彼的道理。面對學生在科研中遇到一些瓶頸,可能會使同學們失去對科學的興趣,這時應該如何擺脫這種困境問題,周春暉的回答總是讓學生們茅塞頓開。
周春暉告訴學生們,困難和困境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過程中的必然遭遇和正?,F象,“比如說同學們在寫論文的時候,修改了十遍也沒達到標準,甚至仍不合格,這很正常;正確且重要的是,我們要對困境有正確的認識。正是有在這些過程中困境的鍛煉,我們才能一步步成長。就以論文寫作為例,沒有一定的外語功底是很難寫好的,而且很多中文和英文之間,并非直譯這么簡單。”
對此,周春暉提出一個“理論”,叫“不可譯”,意思是啟發和告訴學生,要以英語方式講英語,以漢語方式講漢語,重視第一手科技文獻信息的獲取、閱讀和精確理解。
對于寫論文缺少耐心、恒心與專注力的問題,周春暉這樣告誡學生:其一,同學們要打心底里認識到做實驗時還要“寫論文”就是著眼于當下,是數據解讀和深度推理的不可繞過手段和方法;要有做好自己當下所學、所研和所為的心態,不浮躁。其二,在探索發現的過程中,要有面對科學中成功與失敗的正確態度,要對實驗事實結果與預期不符的情況有正確認知;寫實驗論文的本質之一就是針對“奇怪的”數據思考背后的未知科學。這種思考確實很費神,但也就是智慧,就是發現未知的途徑。其三,在寫論文時,要明白文章不厭千回改、要追求“文以載道”。在學習和科研中,路艱是正常態,要學會領略沿途的風景。
2023.04.25 中國礦業報 第4版 (截圖如下)
【今日頭條】https://m.toutiao.com/is/DfTbk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