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石”賀中秋:我國科研人員發現月球上有新礦物
中秋佳節(9月10日)來臨之際,據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北京發布的信息,中國科學家發現在月球上存在有一種新礦物,并將其命名為“嫦娥石”[英文, Changesite-(Y)]。
這是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科研人員通過X射線衍射、掃描電鏡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手段,從微量月球土壤樣品顆粒中分辨出一顆粒徑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并解析給出了其晶體結構(圖)。“嫦娥石”是一種磷酸鹽礦物,呈柱狀晶體,存在于月球玄武巖顆粒中。 經國際礦物學會(IMA)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CNMNC)審核和投票通過,確認“嫦娥石”是一種新礦物。“嫦娥石”是除“廣寒宮”、“織女”、“河鼓”等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外,月球科學探索中的又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名稱,再次展示了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的中國式浪漫 。
這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航天與礦物學等跨行業、跨專業合作取得的成就。據稱該礦物是人類發現的月球上的第六種新礦物。這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提出發現月球有新礦物,此成果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發現月球上新礦物的國家。前沿基礎科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動力,基礎研究一旦產生成果,那很有可能就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的。月球樣品研究,是典型的前沿基礎科學研究,它能推動和帶動一系列相關科學技術進步。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成功著陸,其攜帶1731克月球土壤樣品,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回”。這是人類40多年后再次采集月壤,也使中國成為第三個成功采集月球土壤的國家。
迄今,國家航天局已完成四批152份共計53625.7毫克的月球土壤樣品發放,有33家科研單位的98位申請人通過申請。第五批月球土壤樣品正完成評審,后續按程序發放。中科院、教育部、自然資源部、中核集團等多個單位獲批承擔月球土壤樣品研究工作,國外科學家、留學生也參加了聯合研究。目前已在巖漿分異、太空風化、氦﹣3氣體以及生物能轉化等方面取得最新成果,對認識月球起源與演化,探尋月球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實現“零能耗”的地外環境和生命支持系統具有重要啟示意義。我國將通過后續嫦娥六號、七號、八號任務,進一步開展月球相關資源勘查、科學研究和科研站技術驗證,促進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其它相關空間礦物資訊(下列均可點擊 進入鏈接):
—— 青陽非金屬礦研究院的科研人員 多維視角 關注礦物科學、產業和相關新型技術
全文下載鏈接 https://doi.org/10.1021/acsearthspacechem.2c00091
該文圖文摘要上引用了屈原《天問》中的詩句,并采用英語中受人喜愛的十四行詩風格對應作了英譯,體現了中國文化特色和國際文化交流,展示了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融合的科學情懷
第六屆(世界)非金屬礦科技和產業論壇
本屆 青陽論壇 已經列入 國際 “礦物2022”活動之一,“礦物2022”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基礎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年(IYBSSD2022)”批準的系列活動之一。
‘Mineralogy 2022’ will be a worldwide celebration of mineralogy to highlight its importance in our everyday lives.
Approved by UNESCO, it is part of 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Basic Scien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YBSSD2022).
重要:摘要 投稿 2022年9月30日 22:00 截止 (也可以不投摘要,直接聯系 各分會召集人 安排報告;2022年9月30日 前)。
點擊進入 會議報名注冊和服務系統 掃碼或識碼進入 會議報名注冊和服務系統

第六屆(世界)非金屬礦科技和產業論壇
(暨 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礦物物理礦物結構專業委員會 2022年會)
The 6th World Forum on Industrial Minerals (WFIM-6)
Them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Non-metallic Mineral Industry of High-quality
(第一輪預通知)
Qing Yang (Jiu Hua Shan), Chi Zhou City, China
日期:2022年11月5日(星期六)至 8日(星期二)
November 5-8, 2022
會議語言: 中/英語